暴雨如注。2024年7月16-17日,单日89.8毫米的降雨量打破陕西省宝鸡市的历史记录,洪水裹挟着泥沙涌入居民区,部分地区发生停电,陷入黑暗。安置点内,居民们焦急地等待着。当应急电源准备到位,临时供电站突然亮起第一盏灯,居民们长舒一口气:“有电了!”
在灾害现场,电力是生命的纽带。宝鸡救援中,应急电源不仅为居民的手机、热水壶等生活必需品供电,更支撑起救援队的对讲机和破拆工具的电力供应。
同年8月,当陕西志丹县遭遇大暴雨袭击,县域内最大降水量达到179.1mm,这是近年来黄土高原遭遇的一场严重水灾害。救援现场,正浩德 DELTA 2 应急电源为电钻、扩音喇叭等救援设备供电,在用电受限的条件下,帮助救援队48小时内转移400余名受困群众,清运被冲毁汽车100余辆。
2024年,正浩应急电源入选工信部“安全应急装备典型案例”,其以优异的供电性能和灵活的供电方案为应急救援部门保持高效救援提供了关键支持。在一次次救援中,正浩应急电源驱动破拆工具切开坍塌墙体,点亮夜间搜救的探照灯,成为应急救援的“电力心脏”。
在全球自然灾害频发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稳定、高效的应急电力保障已成为应急救援体系的核心支撑。
传统应急电源电力设备长期受限于效率低、场景适配性差、环保性能弱等瓶颈,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救援需求——从地震救援中大功率救援设备供电和狭小空间作业等需求,到洪涝灾害下兼顾多种设备供电与灾民生活用电的多元场景,传统发电机噪音大、污染高、部署慢、接口匮乏的缺陷被进一步放大。这一矛盾推动行业进入深度转型期,政策、市场、技术创新正在共同催生新一轮标准升级。
政策层面,中国《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将锂电池应急电源列为关键物资;欧盟、北美等地也通过碳关税、技术准入等机制倒逼行业变革。
市场层面,中国一直处在全球技术与出货量领先位置。根据咨询机构高工产研(GGII)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便携式储能(应急电源)市场销售额前五中有四家企业来自中国。
灾害救援场景中,应急电力装备的竞争逻辑已从“有无供电”转向“响应速度、负载能力与可持续性”的综合较量——例如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推动单机容量丰富,从0.2度至6度电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部署,并可通过模块化形式,形成定制化能源方案,至高30度电的储备让救援用电无忧。同时,市电、太阳能、行车充电等多种快充技术的革新将充电效率显著提升,可灵活适配车载、离网、多能源混合等复杂场景。
另外,新技术特别是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在深刻改变着传统救援模式,推动救援行动向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江苏省蓝天救援队综合演练中,正浩应急电源为无人机、大疆机场、生命探测仪等智能设备提供稳定电力,配合实时数据回传与分析,帮助救援人员快速定位受困者,缩短搜救时间。这种“数据驱动决策”的模式,大幅提升了复杂场景下的救援效率。
江苏省蓝天救援队督导徐文杰表示,电力是保障应急救援行动效率与安全的关键要素。随着现代救援体系与各类尖端装备的深度融合,救援力量正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从而实现更敏捷、更精准的救援效果。
智能化还体现在设备的自适应与协同能力上。以正浩应急电源为例,其产品通过集成智能化管理系统和搭载物联网技术,可通过APP实现远程监测与操控,救援人员可实时监测电力负载运行情况、电池状态、操作开关电源、调整输入输出功率等,确保关键设备优先供电和远程监控设备运行情况等。
在2024年日本能登半岛地震救援中,正浩电源为户外通信基站提供了不间断电力。由于基站设立在偏远户外,救援人员则通过EcoFlow APP 远程实时监测电源电量和输出功率数据,确定基站运行情况,有效保障了灾区通信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
此外,正浩应急电源采用磷酸铁锂电芯,安全性与循环寿命均有保证。其搭载的BMS智能电源管理系统,可覆盖 40 个安全检测关键点,并通过智能算法实时监控安全性,避免过载、过压、过流、短路等风险,确保救援工具在极端环境下稳定工作。
未来,智能化技术将进一步与应急救援深度融合。正浩提出的“油电双擎”混动系统,其双燃料油动发电机产品可通过智能启停与能源管理,实现发电机与锂电储能设备的高效协作,形成可扩展、更节能的移动电力网络。
同时,太阳能板与应急电源的智能匹配技术,让无任何能源补给能力的偏远灾区也能获得稳定的电力支持。
随着5G、AI算法的应用,应急电源或将与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深度联动,构建“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救援体系,实现灾情评估、资源调度与现场救援的全链条智能化,让每一次救援行动更精准、更高效。
事实上,在应急救援领域,电力保障贯穿灾害防控的全周期,从灾后抢险到灾前预防,应急电源设备凭借其灵活性与可靠性,成为多场景实战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在雨季来临前,部分救援队伍利用应急电源驱动高压水枪,清理河道排水管道的堵塞物,避免内涝隐患;在河流监测中,设备为水文传感器持续供电,实时采集水温、浊度等数据,辅助分析潜在险情并制定应急预案。水域作业中,应急电源支持水下声呐探测障碍物,提前规划安全路径,减少突发事故风险。此类应用凸显了电力保障在主动防御中的技术支撑作用,推动应急救援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
从灾后抢险到灾前防控,应急电力保障体系正通过技术创新与场景深耕,构建起多层次、全链条的防护网络,为守护生命安全和减少灾害损失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底座。
有话要说...